关于河蟹养殖技术,小编有为大家后台更新过不少,河蟹官方学名叫做中华绒鳌蟹,现有运城市万荣县政府把利用黄河滩涂资源发展池塘河蟹养殖作为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渔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下面就一起学习专家们总结出的黄河滩商品河蟹无公害养殖技术。
一、蟹池要求条件
(一)基础条件
蟹池选址应靠近水源,注排水方便,水量丰足,水质清新,周边无污染,底质、水质应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NY5361-2016)和农业农村部《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清澈的池水能赋予河蟹的“青背”的特征,交通便利,便于渔需物资运输和产品销售,水、电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基本配套齐全。
(二)池塘标准
蟹池应选择东西向、长方形、单池面积10亩~20亩的较大池塘,其日照时间长、受风面大,便于上下水层的交换,有利于改善池塘溶氧条件和底层有害气体的溢出。水面大还可使河蟹的活动范围大,减少相互格斗,降低感染疾病的几率,而面积过小,水质不易调节,面积过大,管理不便。池底采用锅底形结构,形成浅水区和深水区,便于投饵,并在出水口一端,设集蟹池,用于捕捞商品蟹。蟹池水深应保持在0.5m~1.0m为宜,确保池水水温、水质稳定,保证河蟹和水草的生长环境良好。池坡坡比平缓,坡比为1:2.5~1:3.0,以减少河蟹“打洞”穴居的数量,防止池埂塌陷。池底以黄泥砂砾为佳,且要坚硬、平坦、少污泥,蟹在池底爬行,爪子常插入黄泥砂砾,自然就能练出了坚强有力的“金爪”,蟹肚与水草及砂砾发生磨擦形成玉质般的“白肚”,而且两螯八腿上的“红毛”都是金黄色的。
(三)防逃设施
河蟹攀爬迅速,逃逸能力强,因此,养蟹防逃是关键。蟹池池埂四周要用铝皮、加厚薄膜、玻璃钢或铝塑板筑建牢固可靠、无攀爬支点的防逃墙,防逃板要埋入地下30cm左右,地面以上要留50cm,每隔50cm用木桩、竹桩或钢筋做立柱固定支撑,并将拐角做成圆弧形,防止河蟹“打洞”、“越墙”或“搭梯”逃逸以及青蛙、水蛇等敌害生物的进入。
(四)配套设施
蟹池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进水口和出水口相对设置在池塘的两端,并用60目~80目的筛绢网封闭,严防注水时鱼卵、野杂鱼和敌害生物进入以及河蟹逃逸。底部微孔增氧设备具有增加池塘底部溶氧、改善池底水质、提高水体透明度、促进水草生长、维护池塘生态良性循环的优点。由于河蟹属底栖动物,在蟹池架设底部微孔增氧设备,河蟹生长病害少、饵料利用率高。通常一台3kW罗茨鼓风机可满足10亩左右的蟹池使用,铺设微孔管应离池底15cm,并通达全池。
二、蟹苗放养准备
(一)蟹池清整消毒
11月~12月排干池水,清除池边杂物,填埋蟹洞,铲除污泥,经冬季冷冻、曝晒至少20天。过多的淤泥会使河蟹腹部变成水锈色或黑色,背甲及步足腹面变深变黑。在蟹苗放养前一个月,注水20cm,然后每亩施用70公斤~100公斤生石灰,化浆后全池泼洒,不仅可以杀灭有害生物和致病菌,而且还能改善池底底质,为河蟹的脱壳、生长提供所需的钙质。
(二)水草种植
俗语说:“蟹大小,看水草”,“要想养好蟹,应先种好草”。水草种植得好坏直接影响着河蟹养殖的效益,水草的栽培技术是河蟹养殖的关键技术之一。水草除了可作为河蟹的天然饵料外,还可以起到调节水温、吸收氨氮、制造氧气、减少污染、净化水质和改良底质的作用,还是河蟹栖息、隐蔽以及脱壳时避免同类残害和减少格斗的最佳隐蔽场所,因此,必须种好水草。
1.水草品种
适宜种植的水草品种有:伊乐藻、轮叶黑藻和苦草等沉水生物,其中伊乐藻是一种优质、速生、高产的沉水植物,其具有高产、抗寒、四季常青、营养丰富等特点,该草在水温5℃以上即可萌发,10℃即开始生长,18℃~22℃生长最旺盛,以春秋季为最佳生长季,可以早种植、早生长,从而可以早放蟹苗、早饲养。轮叶黑藻为雌雄异体,花白色,较小,果实呈三角棒形。
2.种植时间
蟹池消毒后,水深保持30cm左右,待水温回升,清塘药物药效消失后,即可种植水草。伊乐藻在早春种植,轮叶黑藻和苦草在3月份。
3.种植方法
水草种植前,每亩池塘可施用2kg~3kg复合肥作为基肥,以促进水草生长。轮叶黑藻和伊乐藻属无性繁殖为主,种植可采用切茎分段扦插的方法,每亩用草10kg~15kg,行间距1m左右全池栽插,并在池塘四周离岸2m左右处留投食带。苦草种子细小,可先将苦草在水中浸泡10小时~15小时,用擦板搓出草籽,再将草籽与泥土拌匀后泼洒,每公斤草籽可播种10亩左右。水草总覆盖率应控制在60%~70%。
4.水草搭配种植原则
可根据各种水草的生长特点和河蟹生长需求,通常选用2种~3种适合的水草搭配种植。伊乐藻怕热不怕冷,因此,冬、春、秋季以种植伊乐藻为主。但伊乐藻容易疯长,造成“封池”和高温腐烂,因此伊乐藻春季覆盖率应控制在30%左右,高温季节逐步淘汰。苦草和轮叶黑藻怕冷不怕热,在夏季生长快。苦草容易栽培,生长快,是河蟹主要的植物性饲料,但河蟹喜食苦草基部的白茎,造成苦草叶片大量浮起而腐烂,夏季苦草覆盖率应控制在10%左右,而轮叶黑藻的覆盖率控制在60%左右,可为河蟹中后期的生长提供避暑、脱壳、栖息和躲避敌害理想场所。
(三)移殖螺蛳
螺蛳肉的营养价值较高,特别是脂肪的含量较为理想,河蟹非常喜欢摄食,是较理想的优质天然饵料。在蟹池中投放螺蛳不但可以提供优质天然饵料降低养殖成本,还可以较好地提高河蟹的品质,而且螺蛳在池塘中持续生长繁殖,滤食底泥,摄食浮游生物,清洁底质,净化水体,能防止蟹池水质过肥。生产实践证明,投喂螺蛳的蟹池,河蟹体质较好,成活率高,品质佳,而不放螺蛳的蟹池,河蟹规格普遍偏小,或形成“空壳蟹”。因此,蟹池投放螺蛳是提高河蟹品质的关键所在。
在池塘里投放活种螺蛳的时间一般为1月~2月或清明前,6月~7月开始大量繁殖仔螺蛳,可持续为河蟹提供优质适口的动物性饵料,仔螺蛳不但稚嫩鲜美,而且营养丰富,是河蟹最适口的饵料,利用率较高。
投放螺蛳时,应先将螺蛳洗净,并用强氯清、二溴海因等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螺蛳身上的细菌、原虫。池塘养蟹一般每亩投放螺蛳150kg~200kg,其中母螺蛳占总螺量的60%以上。
投放的螺蛳要个体较大,贝壳面完整无破损,受惊时螺体能快速收回壳中,同时盖帽能有力地紧盖螺口,螺体无蚂蟥等寄生虫寄生。
三、蟹种投放
(一)蟹种的选择
以长江天然培育的蟹种或长江水系亲蟹人工繁育的扣蟹为佳,最好到有资质、信誉度好的原(良)种场购买蟹种。优质蟹种的质量标准:品系纯正,规格整齐,体表光洁,色泽一致,体质健壮,附肢齐全,无病无伤,活动敏捷,性未成熟,同一批购进的蟹种最好投放到同一池塘中。
(二)投放时间
以冬末初春为好。不宜过早投放,因为河蟹在池塘中越冬会因水位过低而冻伤甚至死亡。一般在3月份左右投放为佳,投放之日应风和日丽,水温适宜,如果温度过低,就要加深池水,防止冻伤,以提高成活率。
(三)蟹种规格及投放密度
若要使商品蟹规格达到100g/只以上,蟹种适合的规格应为120只/kg~200只/kg,即每只5g~8g左右,放养规格过大,容易达到性早熟;过小,则影响成活率和成蟹商品规格。
投放密度由蟹种规格、商品规格、水体条件、饲养管理水平等因素来确定(详见附表1)。
表1 蟹种投放密度表
建议:投放扣蟹密度不宜过大,否则,河蟹会因饵料不足和争夺生存空间,导致商品规格偏小和自相残杀,或因水质不适导致疾病蔓延,甚至死亡,造成成活率低,效益低下。同时,为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减少池水肥度,调节水质,提高养殖效益,蟹池可以套养一些能与河蟹共生的鱼虾类品种,如:青虾、花白鲢、鳜鱼、黄颡鱼等。
(四)投放方法
可在蟹池深水区用围网设置蟹种暂养区,面积控制在池塘面积的10%~20%,以利于通过精养细喂对越冬后的蟹种进行强化培育,也为水草生长和螺蛳的繁殖提供条件。当养殖区的水草长至整池面积50%,并且螺蛳已繁育到一定数量时,再适时将蟹种移入养殖区饲养。
外地采购的蟹种,因历经长途运输,脱水时间较长,不宜直接投放,而应先将幼蟹进行缓苗处理,具体方法:投放前1小时要开启增氧机,蟹种连同网袋一起放入水中浸泡1分钟~2分钟,取出放置3分钟~5分钟,如此反复2次~3次,待幼蟹充分吸水,以适应养殖池塘水温和水质,蟹种先用高锰酸钾溶液(6mg/L)浸泡消毒10分钟~15分钟,再放入暂养区,投放时,尽可能使蟹种均匀、大范围分布。
四、饲养管理规范
(一)饵料质量要求
要想养成“规格大、蟹肥膏黄、可盈利”的优质商品蟹,高品质饵料是关键。一般养成期的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控制在28%~36%;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磷脂可提高幼蟹成活率和加速脱壳,适宜添加量为1.0%~1.5%;粗纤维可刺激消化酶的分泌,促进消化道蠕动和对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适宜含量为6%~7%;定期在饲料中拌入内服维生素C、免疫多糖、EM菌、酵母菌等生物制剂,以提高河蟹抗应激能力、脱壳成活率和生长速度。购买饲料时,应选用规模较大的厂家生产的河蟹专用颗粒饲料,其营养配比合理均匀,可按说明书全程使用。
(二)饵料投喂原则
整个养殖期投饵要符合“精、粗、荤”的原则,也就是养成前期(3月~6月)温度适宜,可投喂粗蛋白含量36%的配合饲料加饵料鱼;中期(7月~8月)水温较高,河蟹生长相对缓慢,可投喂粗蛋白含量28%的配合饲料加青饲料或杂粮;后期(8月底)水温较适宜河蟹生长,河蟹摄食量增大,此时体内脂肪开始积累,性腺趋于成熟,也为越冬储备营养,可投喂粗蛋白含量33%的配合饲料或动物性饵料。
具体投饵办法应遵循“四定”原则:一是定质。要求饵料新鲜、适口、蟹喜食,营养价值高,颗粒饲料在水中能成形6小时以上。二是定量。采用动植物混杂饲料投喂,其饵料系数为6~8,采用配合饲料投喂,其饵料系数为3左右,商品饵料分配百分比见附表2。三是定时。河蟹有昼伏夜出觅食的习性,因此投喂时间应选择在傍晚。水温10℃左右,每周投喂2次;水温15℃左右,每隔一天投喂一次;水温20℃以上,每天投喂一次。四是定位。饵料应投在池塘岸边浅水处、环绕池塘四周的投饵区,并均匀投撒。
表2 成蟹池商品饵料分配百分比(%)
(三)水质管理
在整个养殖期间,要始终保持水质清新,溶氧丰富。蟹池水质调节除种植好水草外,还应通过一些措施来调节控制。河蟹喜欢在微碱水中生活栖息,池水的pH宜控制在7.5~8.5之间。蟹池大量投饵后,水质易肥,还需经常换水,并保持一定的水位,当遇河蟹摄食量明显减少、连续阴雨、闷热和久旱无雨、水质老化时,应及时冲水和换水。换水原则是:先排后灌或边排边灌,通常在7月~9月,池水平均水深应保持在1.3m~1.5m,为最高水位;4月~6月和10月~11月,水深以1.0m~1.2m为佳。春秋两季一般每7天~10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池水总水体的1/10~1/7;夏季每3天~5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池水总水体的1/5~1/3。换水时,水温差不宜超过5℃,一次换水量不宜超过池塘总水体的1/2。在河蟹主要生长季节,通常每10天~15天用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一次,生石灰用量为每亩15kg,以增加水中钙离子含量,促进河蟹脱壳生长,但在高温季节减量或停用。每10天~15天施用EM原露一次,每亩(水深1m左右)池塘使用EM原露1kg,稀释100倍,全池喷洒,以改善蟹池水质,分解池底有机质,降低硫化氢、氨氮等有害物质含量,提高溶氧,稳定pH值,增强河蟹机体免疫力。春季池水要保持适当的肥度,透明度保持在50cm~60cm,防止青苔的发生。
(四)水体增氧
河蟹在池水溶氧达到4mg/L以上时,摄食旺盛,生长速度快,饵料系数低。如遇闷热天气或大雨过后,要及时开启微孔增氧设备,保持池水溶解氧4mg/L以上,防止水体缺氧而造成河蟹生长缓慢和伤亡。
(五)鱼病防治
提倡应用“生态防病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的健康养殖防病技术,实行严格的池塘消毒、投放健康蟹种、保持池塘良好水质、投喂新鲜优质饲料等技术措施,可有效预防病害的发生。一旦发生病害,应遵循农业农村部《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1-2002),使用国家允许的高效、低毒、副作用小的渔药。
(六)脱壳管理
河蟹脱壳时脱去坚硬的外骨骼,使身体的体积和重量得以增加,其脱壳下限温度为15℃,上限为30℃,最适为18℃~25℃。河蟹脱壳通常选择浅水、弱光、安静、水质清新、水草茂盛的区域进行,期间还要投喂营养全面的优质适口饵料。河蟹在脱壳的过程中和刚脱壳后的1小时内,完全丧失抵御敌害或同类侵袭和回避不良环境的能力,是生命中的危险时刻,因此,促进河蟹同步脱壳和保护软壳蟹至关重要,也是提高河蟹成活率的关键。
当发现河蟹体色呈黄褐色或黑褐色、饵料剩余量大大增加时,表明河蟹即将脱壳。当巡塘时发现了个体大、体色淡的河蟹或空蟹壳,即表明河蟹已开始脱壳。
河蟹脱壳期间应注意的问题:一是投喂含有脱壳素的配合饲料,同时,动物性饵料的投喂量要提高到总量的1/2以上,并确保饵料河蟹喜食、数量充足;二是每亩用生石灰7.5kg~12.5kg,加水化浆后,全池泼洒,增加水中钙离子含量;三是保持水位稳定,一般不需换水;四是投饵区和脱壳区必须分开,严禁在脱壳区投放饵料,保持脱壳区内水草适量;五是清晨巡塘时发现软壳蟹,可在水桶中暂养1小时~2小时,待能自由爬行时,再放回原池。
(七)日常管理
坚持每日早晚巡塘,防逃、防病、防敌害。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六查、六及时”:即查河蟹活动是否正常,及时解决问题;查河蟹是否缺氧,及时开动增氧设备;查蟹池内是否有敌害生物,及时清除敌害;查蟹池内是否有软壳蟹,及时保护软壳蟹;查河蟹是否患病,及时预防治疗;查蟹池防逃设施,及时维修保养。
五、适时捕捞
商品蟹应在10月上中旬或河蟹性成熟比例达到80%以上时开始捕捞,此时,河蟹开始生殖洄游,绝大部分河蟹均离开洞穴,在水中频繁活动,此时夜间是河蟹的最佳捕捞季节。到10月底基本捕完或集中到暂养池中。
河蟹的捕捉方法有三:一是使用地笼网。通常在池塘内每隔10m~20m放置一条地笼,方向与河蟹爬行方向垂直,并将地笼两头拉紧绷直,固定在池底,每天清晨收蟹;二是灯光诱捕。夜间可在池塘四角用灯光诱蟹独手捕捉;三是干池捕捉。即排干池水,河蟹均汇集于集蟹池中,可用手抄网捕捞,但此法易发生河蟹折断步足,影响品质。还会出现蟹腮腔中聚集淤泥,离水死亡的现象,可在绝大部分河蟹捕捞完成的后期清塘时采用此法。另外,以上方法可配合使用,以提高起捕率。
以上河蟹养殖技术转载自头条号吉山花瑶,内容仅供各位渔民朋友参考,关于河蟹养殖方面,你还有啥想了解的可以多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