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1号”河蟹与普通河蟹相比具有抗病力强、长速度快、养成规格大等特点。经试验,“长江1号”河蟹经过一年的精心养殖管理,34.5亩池塘收获成蟹3381千克,亩产量为98千克,其中175克/只的大规格河蟹占80%,加上套养青虾的收益,亩效益达1万元。现将“长江1号”河蟹生态放养养殖试验总结如下。
一、池塘条件
试验池面积34.5亩,共7个塘,每个塘大小不等、在5~10亩,池底平坦,池深1.2~1.5米,淤泥厚度适中,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池塘四周用铝皮或玻璃作防逃栏,高50~60厘米,池塘内铺设盘式微孔增氧设施,每亩放置增氧盘4~5只。
二、池塘清整
待上年养殖的河蟹、青虾销售结束后,于2015年12月1日开始干池,对池塘进行清除杂草,夯实池埂和护坡。晒塘1~2个月,至塘底有龟裂可走人,两年间隔用生石灰进行清塘(2015年清塘,2016年未清塘)。
三、培肥水质
1月28日在池底均匀干撒磷肥5千克/亩、尿素5千克/亩,2月1日还水30厘米。一个月后根据水色进行追肥,用复合肥与尿素1∶1的比例,即复合肥0.5~1千克/亩、尿素0.5~1千克/亩,保持水体透明度在25~30厘米。6月份以后用生物肥(氨基酸肥水膏)进行追肥,用量为3~4亩/桶,保持水体透明度在35~40厘米。
四、种草投螺
2月1日前按照池塘形状,分条块种植伊乐藻,株与株之间的间距为50厘米,块与块之间的间距为4~5米。水草面积占总面积的40%左右。
3月中旬放养本地优质活螺蛳,放养量为150千克/亩,在清明前后培育出优质小螺蛳,为河蟹提供鲜活开口饵料。
五、苗种放养
2月10日开始放养蟹种,由于是自育蟹种,采取边捕获、边放养,严格挑选规格整齐、附肢齐全、体表干净、体质健壮、活动灵敏的扣蟹。蟹种放养量为1000只/亩,规格为90只/千克,每只塘口均是一次性放足。
当水体呈淡黄色或淡绿色时放养虾种,上季虾种也是自育的。2月15日放养虾种,放养量为12.5千克/亩,规格为1400~1800只/千克;下季虾苗一半自育一半外购,放养量为10千克/亩, 规格为6000~8000只/千克。
六、养殖管理
1饲料投喂
养殖过程按照两头精、中间粗的原则,保证饲料新鲜、适口,虾蟹吃饱、吃好。虾蟹下塘待水温稍有回升后,投喂商品南美白对虾开口料(蛋白质含量为42%),一个月后改投1#料,河蟹第一次蜕壳后投喂颗粒饲料1.5千克/亩、豆粕1.5~2千克拌新鲜带鱼25千克,直到河蟹第三次蜕壳完成。7月份进入高温季节,投喂“超鲜料”(蛋白质含量为36%),另加玉米、新鲜带鱼;8月份适当减投颗粒饲料,煮熟新鲜小杂鱼拌熟化玉米;9-10月份投喂“育肥料”(蛋白质含量为42%)、玉米和新鲜带鱼;11月份随着河蟹捕捞上市、存塘量减少的同时逐步减少投喂量。总之,在整个养殖过程中要根据河蟹的蜕壳、生长和天气情况灵活掌握投饲量,碰到闷热、低压天气要少投或不投,确保河蟹健康生长。
2水质调控
养殖初期以添水为主,少量多次,视水体透明度适当追肥。6月份水位控制在60~70厘米,当水质开始老化时排掉部分底层水,换入外河新鲜水,并用培藻素、生物制剂调活水质。7-8月份水位控制在1.2~1.5米,每10天换水1次,每次5厘米,同时每10~15天间隔用诺必清、拜生源、生石灰调节水质,稳定水体pH值。9-10月份水位稳定在1.2米左右,随着河蟹排泄量增大,加大换水量和水质调控力度,维持水体活爽。另外根据天气、河蟹摄食等情况勤开微孔增氧机和水泵,确保水体流动,溶氧充足。
3水草管护
伊乐藻耐低温,种植成活后温度稍有回升马上进入生长期,通过控制水位来控制水草生长,4-5月份是伊乐藻的旺长阶段,5月中旬水草长到与水面齐平时进行割草通路,一般割掉20厘米,留30厘米,让水草没在水面下15~20厘米。割草要分批进行,减少河蟹对栖息环境的应激。到6月中旬伊乐藻仍然生长旺盛,可用控草旺根宝控制水草生长。每批水草割后及时捞出漂浮水草,施用促进水草根系生长的生物肥,让水草尽早恢复生长。7-8月份高温季节,若发现水草上有污物附着,及早使用碧草清、芽孢杆菌等清除脏物,配合开启增氧设备,分解水中有机物质,提高水草活力,恢复水草生长。
4病害防控
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通过调水、改底、护草等方法为虾蟹营造生态环境,切断病原传播途径,减少虾蟹发病概率。在4月底-5月中旬、9月中旬-10月初这两个阶段虾蟹易感染纤毛虫病,此时普用一次纤虫净杀灭纤毛虫,隔天用二氧化氯进行消毒,以防虾蟹发生烂鳃病。当水温升到18℃时和大暑天,各用1次碘制剂消毒水体。平时投喂新鲜带鱼时拌服食盐、大蒜素、VC、健力素和EM菌,高温季节投喂煮熟的玉米,一方面能改善饲料的风味,另一方面能提高河蟹肠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增强河蟹的抗病力。由于预防到位,河蟹在养殖过程中未发生因病死亡的现象。
5其他管理
坚持每天早晚巡塘,仔细检查河蟹的活动、摄食和蜕壳情况以及进排水口、防逃护栏、电力设施和增氧设备情况;常检测水体溶解氧、pH、亚硝酸盐、氨氮等理化指标,做好各项养殖记录。
七、试验结果
1产量
到2017年1月底全部干池。经统计:河蟹总产量3381千克,平均亩产量为98千克。河蟹规格较大,250克/只以上的雄蟹占10%,200~250克/只的占25%,175~200克/只的占20%(雌蟹占1成),150~175克/只的占20%(雌蟹占4成),125~150克/只的占20%(雌蟹占一半),125克/只以下占5%。春虾从5月16日开始采用地笼捕大留小,到7月20日全部捕获,共550千克;秋虾从12月中旬开始上市,到2017年元旦共销售450千克,存塘自养虾种600千克,两季青虾总产量为1600千克。
2成本
池塘承包费13800元,苗种费59350元,饲料费75380元,生物制剂、肥料和渔药等13400元,水电费8870元,合计170800元。
3效益
虾蟹总产值为508800元,其中河蟹总产值为413900元,青虾总产值为94900元(春虾35200元、秋虾40500元、虾种19200元)。总利润338000元,亩利润9797.1元。
八、结论
1.优质蟹种是河蟹养殖高产的基础
河蟹养殖要获高产,种质选择至关重要,扣蟹要挑选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且同一池塘规格要整齐。在池塘条件、亩放养量、管理水平相同的情况下,“长江1号”蟹种与普通蟹种相比养成大规格河蟹的比例大、回捕率高且河蟹的壳色青亮,更加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2.水草管理是河蟹生态养殖高产的前提
蟹池中的水草不但要种好,关键是要管护好,特别注意的是伊乐藻春季易成活,夏季易衰败,在4-5月份不能任其疯长,一旦伊乐藻长出水面,水下的光照被遮挡,光合作用只在表层进行,降低了产氧量,因此要在伊乐藻旺长期间进行割除,控制其高度和覆盖率,使其呈条状或块状分布(保持水流畅通),充分发挥其产氧的功效。
“长江1号”河蟹与普通河蟹相比养殖效益更高,加上套养青虾大大提高了池塘的利用效率,同时还增加了养殖效益。因此“长江1号”河蟹生态放养养殖技术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