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病别称白尾病,是危害鲢鱼、鳙鱼的主要病害之一,同时也危害草鱼、青鱼。白皮病病情较短、病势凶猛,死亡率很高。发病后在两到三天内使大批鱼相继死亡。
白皮病常常发生在饲养20~30天的鲢鱼鳙鱼苗及夏花阶段,在当年草鱼上也有可能发生。白皮病发病急,常可形成急性流行病,1龄及2龄以上的成鱼偶然可以发现。因此养殖户们要注意观察,一旦发现鱼苗发病应立即做出治疗措施。
淡水鱼白皮病的防治技术病原:黄惟灏(1981)提出白皮病的病原菌是鱼害黏球菌,并在试验体表完整的情况下,经过该菌液浸泡或浸养感染,均呈现出与自然发病鱼相同的症状。
王德铭等(1963)分离到白皮病的病原失白皮极毛杆菌,属假单胞菌种,大小为0.8微米×0.4微米,多数2个相连,极端单鞭毛或双鞭毛,有动力;无芽胞,无荚膜;革兰氏阴性杆菌。
流行情况
此病广泛流行于我国各地鱼苗、苗种池,每年6-8月为流行季节,尤其夏花分塘后,因操作不慎,碰伤鱼体,或体表有大量车轮虫等原生动物寄生使鱼体受伤时,病原菌乘机而入,暴发流行。本病的病原体广泛存在于淡水水体中,由于水质污染,不注意施用了没有充分发酵的粪肥,病原菌更易滋生和繁殖,鱼体容易传染生病。一般死亡率在20%-30%,最高死亡率可达45%以上。
症状及病理变化
发病初期尾柄处发白,随着病情发展迅速扩展蔓延,以致白背鳍基部后面体表全部发白。严重的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病鱼的头部向下,尾部向上,与水面垂直,时而作挣扎游动,时而悬挂于水中,不久病鱼即死亡。
诊断
根据症状掌握要点诊断:①背鳍以后至尾柄部分皮肤变白,镜检有大量杆菌存在。鳍条,皮肤无充血,发红现象;②主要流行在鲢、鳙鱼的夏花鱼苗鱼种中。
防治方法:
(1)预防措施
①同细菌性烂鳃病的防治。
②捕捞、运输、放养时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发现体表有寄生虫要及时杀灭。
③夏花应及时分塘,在分塘前在池水中做好预处理。
(2)药物治疗
①同细菌性烂鳃病的治疗。
②全池遍洒漂白粉,全池泼洒的池水为1毫克/升-1.5毫克/升。
③全池遍洒二氧化氯,全池泼洒的池水为0.1毫克/升-0.2毫克/升。
④还可用二氧化氯浓度为20毫克/升一40毫克/升浸浴5-10分钟。
⑤还可用黄芩细磨成粉末拌饵投喂,鱼体计算投喂2克/千克,连服用4-6天。
以上是淡水鱼白皮病症状、特点及防治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关注惠农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