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生猪  宁夏 

刺参怎么养殖?刺参的增养殖技术

   日期:2022-12-20     浏览:2    

刺参是海味的八珍之一,是海参的一种。随着工厂化育苗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刺参养殖业,目前刺参养殖越来越成熟,产生了池塘(围堰、虾圈)养殖、陆上室内养殖、筏式养殖、海底沉笼养殖及底播养殖等多种形式,其中池塘养殖和底播养殖仍是刺参增养殖的主要形式。

一、刺参的池塘养殖

1、养参池塘场址的选择

应选择在潮流通畅、风浪较小的内湾潮间带或潮上带;养殖水质要求符合《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2-2001)规定的水质要求,底质环境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T 18047.4-2001)规定的质量标准。

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无大量淡水注入,进排水方便,盐度常年保持在26以上,盐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海参的生长,尤其要保证盐度的恒定,短时间内盐度的急剧变化会造成海参的大面积死亡。底质以泥沙底、泥沙与砾石混合底较好。

2、参塘的建造与整修

修建的池塘要求常年水位保持在1.5m以上,最好2~3米左右,必要时可挖50cm左右的环沟,以利于海参的越冬和渡夏。如果池塘水过深,需注意温度和盐度的分层现象。池塘的大小因地制宜。单池面积以10~50亩为宜,便于清池和管理。

为了保证参塘的海水交换充分,应建好进、排水闸门。除考虑每天的换水量保证10%以上外,还应该设置活动闸门,保证暴雨期间能及时排出池塘顶层的淡水层。

参池建成后,投放石块、瓦片、混凝土块、空心砖、水泥管、网笼、编织袋等组成人工海参礁。一般每亩投放石块80立方米左右。投放其他附着基质也应保证覆盖参池面积的50%以上。

参礁的堆放方式多样,尽可能相互搭叠多造空隙,为刺参提供较多的附着和隐蔽场所。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在参礁上人工增殖一些大型海藻如马尾藻、鼠尾藻、大叶藻,为刺参更好地提供栖息隐蔽场所,供刺参爬行、栖息、摄食和夏眠。

已利用过的旧池,淤积着大量的残饵、粪便及生物尸体,底质老化,有机物和硫化物也大量累积。这些有毒物质,对海参苗的生长极为不利,反而易造成细菌和霉菌等多种病原菌滋生、溶解氧降低、氨氮和硫化氢升高,最后导致海参发病,所以生产上应特别重视参池的清淤工作。

在放苗前,还应对参池进行消毒、清除敌害和肥水。通过肥水可促进基础饵料的快速繁殖。基础生物饵料营养丰富,含有许多活性物质,对弥补人工配合饲料所缺少的营养要素、提高海参免疫力和抗逆能力有重要作用,而且可以提高水环境的自净能力,调节透明度,具有高温期缓解池水温度升高、减低氨氮和硫化物等重要功能。

放苗后参考对虾池的消毒方法对参池进行消毒。

3、刺参放养:

(1)放苗时间:

放苗分春秋两季,一般在水温7~12℃左右投放较适宜。此时刺参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和摄食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较强,为越冬打下基础,或很快进入冬夏之交的快速生长期,并且这样的温度下敌害生物较少或活动较慢,对刺参的危害较小,有利于提高刺参的成活率。

(2) 苗种规格:

苗种主要来自人工苗和天然苗。所放的苗种不能太小,一般苗种的规格应在500头/500g以下,最好在300头/500g以下,规格宜大不宜小。

实践证明参苗的规格越大,敌害对其侵害的机会就越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就越强,形成商品规格的时间就短,其成活率就相应提高。参苗要求体态伸展粗壮,肉刺尖而高,头尾活动自如,运动活跃,粪便散落不粘连,摄食旺盛等。

(3)参苗运输:

目前生产上常用的运输方法有两种:

① 用双层活鱼袋加水后装入参苗,充入纯氧后扎口装泡沫箱中运输。

② 在泡沫箱底铺上湿润的纱布或棉布,将参苗放入,再覆盖一层湿润的纱布后封箱运输。

(4)放苗密度:

放养密度由苗种大小、参礁的数量、换水的频率和数量、饵料供应、原有的存池量等因素决定。

一般500~1000头/500g的参苗放养密度为10~20头/平米;10~50头/500g参苗的放养密度可控制在3~5头/平米为宜。

(5) 苗种投放方法:

网袋投放法和直接投放法。

①网袋投放法:用于小规格的参苗,后者用于中等以上规格的参苗,在网袋内放小石头和参苗,网袋微扎半张口,将袋沉放于参礁比较集中的地方,然后让参苗自行爬出直接附在参礁上。

②直接投放法:是用手或水舀在离水面10cm左右直接投放到参礁上。

注意事项:

苗种投放前认真测定培育池和养殖池水的温度和盐度,避免因温、盐度的差异造成参苗的排脏和死亡。

4、养殖管理:

(1)调节透明度

在刺参的养殖过程中应随时观测池水的透明度,一般控制在40~60cm为宜。需要注意夏天高温期很容易出现单胞藻的过度繁殖,出现海水理化指标的异常,应及时投放微生态制剂或者换水进行调整。

(2)保持水质清新

通过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是加快刺参生长、提高养殖成活率的重要措施。放苗2~3天后每日进水10~15cm,当水位达到最高位后,

每天换水10%~40%。进入夏眠后,应保持最高水位,每日换水遵循水质好、温度低、盐度稳定的原则;秋季以后加大换水量;冬季可只进水不排水,保持最高水位即可。换水应避免温度、盐度等水质理化因子变化过大,很容易直接导致刺参化皮和吐肠等现象的产生。pH值8.0~8.4,溶解氧饱和或近饱和。

(3)加强盛夏、严冬及快速生长期的管理

在盛夏高温季节和严冬低温期,应特别注意加强管理。此时,均应加满池塘并始终保持最高水位,以利于参苗的渡夏和越冬。在夏季要尽量加大换水量,并注意赤潮的发生。在强暴雨发生中及雨后,要及时打开闸门的活动闸板,及时排掉池塘顶部的淡水层,尽可能减少淡水的存储量,确保池塘盐度降幅最小。在实施排淡措施后,应及时全池投施增氧剂增氧或采取机械增氧方法增氧,以迅速消除海、淡水分层对底层溶解氧的阻隔作用,有效提高水体底层溶解氧含量,一般应保证至少3mg/l以上。暴雨过后,应及时监控池塘的pH值,可通过全池泼洒生石灰粉有效提高pH值。有换水条件的或待外海水正常后,加大换水量,使海水的pH值、盐度等理化指标尽快恢复到正常范围内。

刺参怎么养殖?刺参的增养殖技术

(4)投饵:

对于换水条件好、参礁和苗种投放数量大的池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量投饵。刺参在水温10~17℃即每年的春秋季节生长速度最快,此时应加大饵料的投喂量;刺参夏眠期间不需投饵。12月份至翌年的2~3月份,水温较低,刺参活力减弱,也不需投饵。

(5)其他管理:

定期检测池塘内水温、盐度、pH值等水质指标,并做好记录。夏季赤潮频发期及汛期除检测常规理化指标外,还应该用显微镜检查养殖池和外海水单胞藻的种类和数量,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处理。池内大型藻类、残饵腐烂后,能造成池底局部缺氧,加之刺参行动慢,夏季又有休眠习性,不能迅速脱离不良环境,往往会引起死亡。所以要及时捞出池内杂物,保持池水清洁。不定期测量刺参的体长、体重,检查其生长情况。越冬期间,水面结冰,应及时清除冰面上的积雪和杂物,增加光照,并打冰眼,增加池塘溶解氧。

要经常派潜水员检查刺参的生长情况,观察刺参是否患病,刺参较为常见的病是皮肤溃烂、吐肠、围口部肿胀等,如发现患病刺参要分析病因及时处理,不可盲目用药,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对于池塘底部腐败物较多的池塘,可定期施加生石灰,能有效杀灭细菌和一些敌害生物,改良水质,减少疾病的发生。

二、陆上工厂化养殖

(1)养殖池的建造

可以充分利用闲置的大菱鲆、鲍鱼、对虾等养殖车间作为海参成参养殖车间。

(2)控温方法

为了降低养殖成本最好利用地下深井水进行冬季升温和夏季降温,保证刺参的养成水温始终冬季控制在10~15℃以上,夏天控制在28℃以下。但在利用深井水时应检测井水水质,保证盐度适宜,

其他理化指标符合渔业用水水质指标。如水质不理想,也可利用换热设备进行温度调控。

(3)苗种养殖规格与密度

进行陆上工厂化养殖多利用经室内中间育成的大规格苗种,一般在3~5cm 以上。前期放养密度为40~60头/m2。在养殖过程中应根据刺参的大小和水温、饵料、流水量并考虑刺参的实际生长情况适当调整养殖密度。

(4)养殖管理

主要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投喂后应经常检查刺参的实际摄食情况和残饵情况,并对投饵量加以调整。养成期间为保持水质清新除了换水后还应及时清底和倒池,以改善养殖水质。还要根据刺参的生长情况,及时疏散养殖密度。

三、围网养殖

利用风平浪静、潮流通畅、无大量淡水注入的内湾,在潮下带浅水区的适宜地区用网围成一定面积的养参区。网片分为内外两层,外围网承受水流阻力和冲击力,内围网设在外围网的内壁下部,高度2米左右,长度与外围网相同,用于防止海参逃逸。

刺参怎么养殖?刺参的增养殖技术

四、刺参的底播增殖

由于刺参具有营养价值高、移动性能差、食性杂、食物链短、适应能力强等特点,所以是一种十分理想的海水增殖品种。为了增加海区自然资源,除了采取必要的繁殖保护措施、禁止超强度捕捞外,更应该积极地开展人工苗种的放流增殖,在一些底质条件适宜但缺乏荫蔽场所、饵料条件或种参资源缺乏的区域,投放人工参礁并增殖大型海藻,是增加刺参资源量、提高海参产量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措施。

1、放流增殖海区的选择

在进行放流增殖前必须对放流海区的环境条件、理化因子进行系统详细的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放流增殖的效果。

海况条件 考察海况条件必须充分考虑到刺参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特点。一般选择 水质澄清无污染、潮流通畅、底流平缓、风浪较小、水温30℃以下、盐度27~33、无大量淡水注入、水深3~15m的海区。

底质条件 稚幼参多生活在中、低潮区及潮下带浅海区的岩礁石缝和大型褐藻的根部。在选择海区时底质要求为岩礁底、砾石底或硬质泥沙底。

饵料条件 刺参的食性很杂,但主要摄食底栖硅藻、微生物、大型海藻碎片和腐烂的有机碎屑、底质中的腐殖质及动植物残骸等。只有保证海区水质肥沃才能保证海区浮游生物丰富、海藻繁茂,为刺参提供充足的饵料供应。

2、放流增殖海区的改造

在确定具体的增殖海区时,在保证海水水质的前提下,往往会碰到海底缺乏参礁或大型海藻等情况,这就要求在苗种投放前采取措施使之成为条件适宜的增殖海区。对放流海区的环境改造主要包括投石增殖、海底爆破筑礁、移植海藻营造海底森林等方法。

3、苗种投放

(1)放流苗种的规格

目前对用于放流增殖的刺参苗种规格尚未统一。据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和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的试验证明:放流体长0.5cm左右的稚参,一年后的成活率为0.4~0.6%;体长1cm左右的变色参,放流一年后成活率为12.8~18.5%;体长2cm以上的参苗放流两年后成活率为55.3%,平均体长12.6cm,平均体重46.4g/头。由此可见:放流规格越大,成活率越高。

(2)放流增殖方法

①放流海区的本底调查 :

在选好放流海区之后应预先进行详细的本底调查。要对放流场地底栖生物的组成、原有生物量及海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刺参原有的资源量、海底的生物组成、饵料状况、敌害生物的种类和分布数量、底质分析、海底流速、流向、水深、透明度、营养盐含量等。放流场地选好后要用浮标做好标记,以备放流时找准场地。

②放流方法 :

将参苗装入20~30目网袋或钢筋焊制的梯形网箱内,由潜水员潜水送入放流增殖海区,打开网袋或网箱口,让海参苗自行爬出。

4、苗种放流后的管理

刺参的移动性较差,只要条件适宜,一般不会做长距离的移动。幼参经潜水放流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停留在放流区域,随着个体的长大,逐渐有浅水区向8~15米的深水区移动。放流苗的生长,随海区条件不同有较大差异。一般放流1年后,个体体重多数在16~85g,2年后达到56~125g,放流3年后多数达250g以上,达到商品规格。

从幼参放流到长成商品规格一般需3年时间,这期间的管理措施主要有:

(1)清除敌害,保护幼参,提高刺参的成活率。

(2)增殖海区的看护。

(3)积极做好资源的繁殖保护,实施轮捕轮放。

以上是刺参养殖技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水产养殖知识请关注惠农学堂!

 
打赏
 
更多>同类农业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2015736号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