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顾名思义,就是指加快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全面深度融合,推动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应用普及,构建乡村数字治理体系。它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
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目前取得了很多成就,比如在农业方面,自2017年起,我国便运行数字农业基本建设示范点新项目,关键进行街边栽种、作物栽培、畜牧业、水产品养殖这四类数字农业项目的建设。现如今,这种新项目基本完成了智能监测、智能控制系统。
一、我国数字乡村当下发展优势
1.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在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发展战略背景下,农村网民规模持续增加,农村互联网覆盖范围进一步提升。根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其中,农村网民规模已达2.84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7.6%,较2020年12月提升1.7个百分点,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较2020年12月缩小0.2个百分点。
在快递物流体系上,快递下乡工程稳步推进,有效解决了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2.乡村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近年来,我国努力构建高效便捷的农业农村信息管理和服务新体系,积极开展农业农村大数据云平台建设,比如江苏省就打造了云上智农移动平台、益农信息社等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平台,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信息化基础。
3.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广泛应用,农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种业、农机装备全面深度融合。2021年,全系统装备北斗导航设备8300台套以上,导航作业面积6000万亩以上;全国72万个“畜牧业生产经营单位信息代码”登记备案赋码实现了18万余个规模养猪场和4300多个生鲜乳收购站生产情况的全覆盖精准监测;另外,山东、广东、江苏、黑龙江等地集中打造了一批无人农场、植物工厂、无人牧场和无人渔场,累计改装升级水旱田无人驾驶及辅助驾驶机具6288台,示范水旱田无人驾驶及辅助作业608.45万亩,实现农场作业全过程的智能化、无人化。
4.智慧绿色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2021年,中国农药数字监督管理平台初步建成,实现全国农药产品“一瓶一码”100%可追溯。3095个村庄环境空气质量、4137个县域农村地表水水质断面(点位)、3080个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断面、10304个农村万人千吨饮用水水源地、45247个日处理能力20吨及以上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含人工湿地)出水水质、1269个灌溉规模达到10万亩及以上衣田灌区的灌溉用水断面(点位)得到监测,乡村人居环境污染监测不断深化。
二、我国数字乡村当下发展劣势
1.数字乡村建设中地区不平衡现象突出。一是城乡不平衡。智慧城市建设起步早,各方面条件比较成熟,发展较快,而数字乡村建设起步晚,基础条件不够成熟,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多,发展难度大,进展缓慢。二是区域不平衡。相较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明显落后;相较于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的数字乡村建设相对滞后。三是工农不平衡。相较于工业数字化,农业在数字化生产、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营销、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建设比较落后。
2.数字乡村建设中数字化人才缺失。数字乡村建设需要一大批爱农村、懂农业、擅长信息化的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但是,我国很多地区农村的青年劳动力和大学生外流,导致农村地区人口老弱化,人才缺乏,素质相对较低,无法满足数字乡村建设的需要。此外,我国部分地区数字乡村建设的从业人员在某些能力上略显不足。例如,从业人员的学历、年龄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老旧,未及时更新;从业人员的网络信息素养不高;信息技术水平应用较低,大多数人仅停留在网购或娱乐等方面,没有学习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更没有将数字技术真正运用于数字乡村建设中,制约了数字乡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3.多元主体协同机制不够完善。当前数字乡村项目建设还存在过多依赖政府投入的现象,尤其是资金投入方面,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和撬动不足,多元化的协同参与、运营机制还未有效普及,建设力量相对薄弱。开展数字服务且具备较强实力的企业和人才短缺,基层部门数字化专门人员配备不充足,各部门的协调机制有待建立和理顺。经济社会效益好的数字乡村新业态、新模式还需要深入探索和挖掘。农民的参与度与获得感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数字化助力乡村建设,有助于缩小城乡间的“数字鸿沟”,有助于化解乡村金融短板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深度构建乡村治理体系,依据当下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现状,未来如何利用优势补齐短板,进一步赋能乡村振兴还有待我们深思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