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工程院院刊 ,作者《Engineering》
中国工程院院刊 .建设一流学术期刊,报道全球工程前沿!
VOTING IVATATION
邀请函
尊敬的读者:
为促进工程科技进步,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引导全球社会各界关注工程科技事业,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与中国工程院“全球工程前沿研究”项目组联合开展“2022年全球十大工程成就”评选工作,评选过去五年(2017—2021年)由世界各国合作或单独完成且实践验证有效的10项重大工程成就。
经过公众征集、专家推荐、初步遴选,现有16项备选工程成就入围。现 诚挚邀请您参与问卷调查,贡献您的智慧和经验! 请您于 9月30日 前完成投票,感谢您的大力支持!
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编辑部
中国工程院“全球工程前沿研究”项目组
2022年9月
投票内容
请扫描二维码进行投票,请从16项备选工程成就中选出8项。
2022年 “全球十大工程成就” 候选项目简介
1. Spot & Atlas 机器人
2020年6月,美国波士顿动力Spot四足机器人上市销售。2021年,该公司新一代Atlas双足人形机器人发布。波士顿动力机器人采用电池提供动力,以液压系统作为驱动输出动力,进而控制每段肢体的动作,实现躯体的灵活运动。Spot机器人可以提供地形移动、360度避障、各级导航、遥控和自主控制、有效负载支持等多项功能,Atlas具备了较强的环境感知、适应能力和自主行动能力,可以自然连贯地完成跳跃、翻滚、倒立、跳舞、跑酷等动作。波士顿动力机器人代表了全球最先进的机器人技术,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开启了人类制造智能机器人的新时代。
2. RTS,S/AS01疟疾疫苗
2021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批准了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研发的RTS,S/AS01疟疾疫苗,这是世界上首个可有效预防致死率最高的恶性疟原虫疟疾的疫苗。非洲肯尼亚、马拉维、加纳等国家80万名儿童的临床试验显示,这款疫苗在接种后的一年里,能够针对严重疟疾提供50%的保护效力。RTS,S/AS01疫苗与现有预防措施相结合,有望减少近70%的疟疾死亡,将大大加快非洲疟疾防治工作进度,改善儿童健康并挽救生命。该疫苗的问世是人类抗击疟疾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事件,给人类遏制疟疾乃至最终消除疟疾带来希望。
3. “华龙一号”第三代先进压水堆核电机组
2021年,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广核集团研发的“华龙一号”中国福清核电5号机组、巴基斯坦卡拉奇2号机组先后投入商运。作为中国首个百万千瓦级第三代先进压水堆核电机型,“华龙一号”运用“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理念设计,采用177个燃料组件的反应堆堆芯、多重冗余的安全系统、单堆布置、双层安全壳,确保核电站能够在极端情况下维持系统运行,能够满足目前国际核电最高安全标准,是第三代核电优选方案。
4. 港珠澳大桥
2018年10月24日,连接中国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运营。这座历时九年建成、全长55千米的跨海大桥,设计使用寿命120年,可抵御8级地震、16级台风、30万吨撞击以及珠江口300年一遇的洪潮。港珠澳大桥采用"桥、岛、隧三位一体"的建筑形式,分别由三座通航桥、一条海底隧道、四座人工岛及连接桥隧、深浅水区非通航孔连续梁式桥和港珠澳三地陆路联络线组成,是目前全球已建成的跨度最大、长度最长、沉管隧道最长的超级桥梁。
5.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这是继GPS、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包括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可以面向全球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和国际搜救服务,面向亚太地区提供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和区域短报文通信服务,已成功应用于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地理测绘、电力调度、救灾减灾、气象预报、应急搜救等领域,产生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6. 新一代电动汽车
在全球生态环境和能源供应日趋严峻的背景下,以车载电源为动力、以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的新一代电动汽车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特斯拉、丰田、比亚迪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电动汽车,实现了信息通信技术与汽车制造的融合创新,让汽车升级为软件定义的移动智能平台,具备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2021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达到650万辆。新一代电动汽车掀起了传统汽车制造的颠覆性变革,引领汽车迈向电气化、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新征程。
7. 嫦娥探月工程
2019年1月,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成功着陆;2020年12月,嫦娥五号探测器从月球风暴洋北部年轻的克里普地体携带1.73千克月壤样品成功返回地球,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成功实现“绕”“落”“回”三步走任务目标。中国嫦娥探月工程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在月背留下了世界探月史上的第一行足迹,获得了首幅月球正面和背面地质剖面图,开启了人类探索月球奥秘并开发利用月球的新篇章。
8. 生物3D打印
近年来,生物3D打印在组织与器官再造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实现了从单细胞演变为多细胞打印,并逐步用于组织和类器官打印。2018年,中国上海交通大学为5例患有先天性小耳畸形的儿童移植了定制化打印的耳状软骨。2019年,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首次成功设计并打印出一个具有细胞、血管、心室和心房的心脏。2020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打印出能够正常跳动的心脏泵。生物3D打印的进步正在引发生命科学领域的新革命,为人类器官再生和移植开辟新的技术路径。
9. Hywind Scotland海上漂浮式风电场
2017年10月,全球首个商业级海上漂浮式风力发电场——Hywind Scotland发电场建成投产。这座风电场由阿联酋马斯达尔公司和挪威国家石油公司联合开发运营,部署在距苏格兰阿伯丁郡彼得黑德海岸25千米、水深95~120米的海域,由5台风机组成,每座浮塔重达11200吨,每台机组总高度为258米,其中178米的结构漂浮在水上,其余80米则淹没在水下,总装机容量30兆瓦,足够为2万户家庭提供电力。浮式海上风电场的商业开发运营,拓宽了海上风电行业的市场及应用领域。
10. 红树林生态修复
受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等多种因素影响,全球已有35%的红树林消失,给沿海各国海岸生态系统带来日益严峻的挑战。新世纪以来,中国、越南、泰国等国家积极行动,通过大规模人工种植方式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沿海地区退化红树林和红树林迹地的生态修复。截至2021年,中国已经成功修复红树林面积超过7000公顷,构建了生物多样性与“蓝碳”增汇协同提升的红树林生态修复标准体系,有效减缓了全球红树林群落退化速度。
11. 太阳能光伏发电
太阳能光伏发电具有安全可靠、无噪声、无污染、建站经济便利等技术优势。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影响,太阳能光伏发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截至2021年 年 底,全球累计光伏装机已经达到942吉瓦,中国、美国和欧盟位列前三位。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聚光太阳能电池等均有突破,晶硅电池实验室能源转换率已达26.7%,大规模应用能源转换率已接近20%。作为人类利用太阳能最普遍和最有前景的技术路径,太阳能光伏发电有望引领未来全球能源绿色革命。
12. 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应用
2020年以来,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暴发,各国科研人员紧急开展新冠病毒疫苗研发。本次新冠疫苗研发采用灭活疫苗、核酸(mRNA或DNA)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及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五种技术路线同步推进,研发周期大大缩短到10~18个月,创造了人类疫苗研发的新纪录,首次实现了mRNA疫苗大规模应用。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球新冠疫苗接种已超过80亿剂次,在预防新冠病毒感染、发病,尤其是大幅度降低严重病例和死亡病例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13. 猎鹰重型可回收火箭
2018年2月7日,美国太空探索公司"猎鹰重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两个助推器首次在着陆器区成功实现回收。猎鹰重型火箭通高69.2米,重量1420.8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63.8吨、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26.7吨、火星轨道运载能力16.8吨,发射初级阶段所有引擎提供的总推力逾500万磅,是全球现役推力最大的运载火箭。该火箭采用芯级并联结构设计,结构强度冗余达到40%,火箭第一级可回收再利用,大大降低运行成本,可以为人类进入深空提供更经济更高效的运载工具。
14. 复兴号标准动车组
2017年6月,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研发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在京沪线双向首发;2019年1月,复兴号动车组实现全球首次时速350千米自动驾驶。复兴号标准动车组已形成不同速度级、不同编组、动力集中或者动力分散的各种车型,可以满足环境复杂多样、长距离、长时间、连续高速运行等出行需求。截至2021年年底,复兴号动车组累计配备1191组,安全运行13.58亿千米,运送旅客13.7亿人次。复兴号动车组开启了高速铁路运输的新时代。
15. 超大规模云服务平台
近年来,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的超大规模云服务平台,将企业级的计算、存储、网络等技术资源,转变为普惠性基础服务,在政府、工业、能源、医疗、金融、交通、教育等国计民生场景得以大规模应用。2021年,以IaaS、PaaS和SaaS为代表的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近三千亿美元,亚马逊、微软、阿里、谷歌、华为成为全球主要云服务提供商。超大规模云服务平台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创新提供了先进的ICT基础,极大促进了全球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
16.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
2021年12月25日,美国宇航局、欧洲航天局和加拿大航天局联合研发的红外线观测用太空望远镜——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发射升空。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由18片巨大六边形子镜构成,口径6.5米,质量6.2吨,由数千名科学家与工程师花费20余年精心设计建成。该望远镜是有史以来人类建造的功能最强大的太空望远镜,可有效接收到0.6~28.3微米的光线波段,主要用于调查作为大爆炸理论的残余红外线证据,观测今天可见宇宙的初期状态。
《 Engineering 》 期刊介绍
《Engineering》中国工程院主管,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工程类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
《Engineering》 的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工程科技学术期刊,正如英国的 Nature 是“发现世界”,美国的 Science 是“解释世界”,中国的 Engineering 就是要“改变世界”。
《Engineering》 致力于为全球提供高水平的工程科技重大成果发布与交流平台,探讨工程科技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更好地造福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2019年, 《Engineering》 成功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2021年期刊影响因子达到12.834,跃居全球工程综合类期刊排名第一。
相关阅读
2021年度“全球十大工程成就”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