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非粮生物基材料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发布
1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加快非粮生物基材料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为便于理解和贯彻实施《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非粮生物基材料产业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产品体系不断丰富、绿色循环低碳的创新发展生态,非粮生物质原料利用和应用技术基本成熟,部分非粮生物基产品竞争力与化石基产品相当,高质量、可持续的供给和消费体系初步建立。
广州政协委员履职,加快落实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
1月10日下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广东省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开幕。广州政协委员卜绍基将“可循环的绿色环保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的建议带入会议。“据公开信息显示我省尚未发布试点方案。”对此,省政协委员卜绍基与红梅等联名提交提案建议应尽快落实广东省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方案。提案还建议省邮政管理局等各部门根据行动计划细化任务目标,在可循环快递包装数量、累计循环使用次数、循环包装使用占快递业务量比例等方面提出具体指标,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推进落实广东省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
生物基塑料碳足迹国标下月实施
据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国家标准《塑料生物基塑料的碳足迹和环境足迹第1部分:通则》将于2023年2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为生物基塑料碳足迹和环境足迹的评价提供了标准技术依据的基础,将助推塑料行业碳中和标准体系的建立,引导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7月1日起,非织造布购物袋列入海南“禁塑”名录
海南省生态环境厅近日发布关于更新《海南省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名录》的公告。7月1日起,非织造布购物袋列入海南“禁塑”名录。根据《海南省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名录(第三批)》,非织造布袋被列在含有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非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一次性膜、袋类项下。此前,海南省出台并实施的第一批、第二批禁塑名录,已将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地膜、背心保鲜袋等产品纳入名录管理。
美国国会敦促环保署将废塑料化学回收视作焚烧
近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 1.7 万亿美元巨额联邦预算法案相关的报告中,美国国会对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发出信号,明确表示不应该放松对塑料化学回收的监管。众议院拨款委员会(HAC)关于联邦预算的报告敦促 EPA 继续按照更严格的清洁空气法案要求,将化学回收作为焚烧来管理。国会的措辞是“鼓励” EPA 在正在进行的法规制定过程中考虑化学回收对环境的影响。
成都双流区一店铺因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饭盒被立案调查
1月5日,成都双流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在一家名为张氏塑料袋专卖店的店铺,发现2件用于销售的一次性塑料饭盒,该塑料饭盒无任何包装标识,饭盒印制有“節能保溫”“B-2”图案。而盒底三角数字6表示聚苯乙烯类发泡餐盒,属于国家明令禁止销售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依据《产品质量法》第十八条第四项和第三十五条“销售者不得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产品和失效、变质的产品”的规定,执法人员对该批次840个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实施了扣押行政强制措施,并进行了立案调查。市场监管部门提醒,如果消费者发现商家销售纳入淘汰类产品目录的产品,可拨打12345热线进行投诉举报。
一次性塑料棉签已禁售2年,电商平台仍在“暗戳戳”售卖
国家发展改革委 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发改环资〔2020〕80号)文件明确,要全面禁止废塑料进口。到2020年底,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禁止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1月6日下午,新黄河记者在电商平台和批发平台使用“塑料棒棉签”“胶棒棉签”等隐晦关键字进行搜索,还能见到与之相关的商品,其中部分商品属于“新限塑令”中禁售的商品。目前,电商平台较为风靡的还有“一次性工业棉签”以及“一次性美妆棉签”。尽管这些棉签的叫法各不相同,但棉签杆的位置均是由塑料制成。这些棉签的个头不大,使用起来多是作为一次性产品。“新限塑令”下,环保部门应与线下市场、线上平台共同“出拳”,加大审查力度,一同对一次性塑料棉签说“不”。
广州地化所揭示微塑料对红树林沉积物硫循环的影响
由于微塑料污染对红树林湿地微生物驱动的硫元素迁移和转化、硫循环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却并不清楚。针对此问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王贺丽在导师钟音副研究员和彭平安研究员的指导下,开展了微宇宙实验,利用硫稳定同位素分析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研究了传统石油基微塑料和生物可降解微塑料对红树林湿地沉积物硫循环的影响。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揭示微/纳塑料对蓝藻光合固碳的影响
塑料污染和抗生素污染遍布全球水环境,严重威胁着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微/纳塑料与抗生素广泛共存于水环境中,从而对水生生物产生复合毒性效应。蓝藻是水生生态系统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对全球碳氧通量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探明微/纳塑料与抗生素对蓝藻的复合毒性效应具有重要生态意义。基于此,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孙卫玲教授课题组探讨了聚苯乙烯微/纳塑料(0.05~50μm)与阿奇霉素对蓝藻Synechocystis sp. PCC 6803的毒性机制。该工作重点关注了微/纳塑料与阿奇霉素对蓝藻光合固碳的影响,并从蛋白水平揭示了不同粒径微/纳塑料与阿奇霉素单一和复合污染的毒性机制。研究成果以“Single and combined exposure to micro (nano) plastics and azithromycin disturbing the photosynthetic carbon fixation of Synechocystis sp.”为题发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Nano上,并被选为封面文章。
★ 平台声明
电话:15381954103 (微信号dtxinc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