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它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害性、危害性的废物。传统医废垃圾收集作业往往存在效率低下,数据真实性混乱,统计困难,垃圾流失难以监管,取证追责难以追溯等弊端。
自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伴随着病毒的变异,传染性越来越强,传播方式愈发复杂,疫情防控常态化措施的逐步落实,对于医疗废物处置行业来说,无疑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经历与考验。
疫情下的医废行业主要问题:
1、收运处置量大幅度增加:根据疫情发生的状况,各个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医疗废物增长量,普遍增长幅度在50%以上,部分城市甚至达到了数倍以上。这对于一个城市的医疗废物处置企业来说,任务的艰巨性是前所未有的。
伴随着高任务量的同时,必然面临着收运处置任务的正常模式被打乱:出车车次大幅度增加,医院临时要求增加,处置计划经常调整甚至持续不间断状态,对于人、车、设备的监管与整合会造成很大的困惑。
2、转移环节的再次感染风险性增加:因为疫情的大环境引发的医废量的极具增长,虽然各级政府部门在积极推行防控措施,但是伴随着人力与实际工作量矛盾,不可避免的会偶发出现脱节问题。且医废关联人来源复杂,病毒传染性更为诡异,自医废产生到销毁的过程中,会有几次转移过程——从各级科室转移至收运容器、从收运容器至周转箱,甚至在部分城市的基层,更会委托增加第三方收运人员进行基层机构的收运流程,这又会增加更为复杂的转移过程,再次感染的可能埋下了巨大的额隐患。
3、监管环节的漏洞更多:随着超压工作强度状态的长时间持续,势必会对人员的体力、情绪、精力等造成很多负面的影响,当然客观上的问题不解决,这种矛盾的状态必然会长期存在,由此引发的各种违规操作、不规范作业等事件也会急剧上升,这对漏洞的监管提出很大的压力。
4、交接过程愈发复杂繁琐:因为根据医疗废物的管理条例,各级相关单位之间的医疗废物交接是必要的程序,传统的交接方式,需要对所有交接的来源、种类、数量、时间、人员等信息进行必要的记录与计算,并于交接方进行核对交接。因为疫情大环境下,医疗废物的来源更为复杂,各级产废点任务更为庞大,这对后期的收运以及数量的统计计算都造成了很大的工作难度,同时繁琐的核对交接又是增加了工作量。在很大程度上,原有收运规律被打破,收运部门更像是救火队,千头万绪,疲惫不堪。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本性原因是数据上出现了问题。一是数据没有及时到达,二是数据没有得到有效加工和处理,所以造成了各个环节上的堵点。
通过物联网+信息技术,建立起医疗废物收运处置运营管理体系,增强管控的效率,提高各个环节的工作规范性与流转效率,在疫情常态化的大背景下,凸现出了信息科技的对于促进生产力价值的直观提现。是十分必要的未来趋势。
政策层面上看:2020年2月2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生态环境部、发改委等十部门发布《医疗机构废弃物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加强医疗机构废弃物综合治理,实现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要求:“通过规范分类和清晰流程,各医疗机构内形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贮存、分类交接、分类转运的废弃物管理系统。充分利用电子标签、二维码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对药品和医用耗材购入、使用和处置等环节进行精细化全程跟踪管理,鼓励医疗机构使用具有追溯功能的医疗用品、具有计数功能的可复用容器,确保医疗机构废弃物应分尽分和可追溯”